王泉庚:很多管理问题的根源,是管理者无法对自己及他人清晰认知

时间:2022-06-21 发布:领教工坊 浏览:989次

过去 20 多年来,我在企业经历过多个行业、多个业务领域的岗位转型。2015 年,我开始做私人董事会领教,累计辅导带教了 50 多位民营企业家,主要集中在 5~100 亿元规模的企业。还长期深度辅导带教一些上市公司的董事长和上百位高管,已进入第七年。

INSPIRE 

THE BEST

01

企业业务问题的本质是领导力的问题



在这些个人经历和带教经验中,我发现每个企业的各种各样业务问题的背后,都是组织的问题;而组织问题的背后,是人才管理的问题;人才管理问题的背后,则是从上到下的领导力问题。


这些问题首先表现在,管理者对自己缺乏客观清晰的认识,也就是无法客观管理自己。企业的高管们普遍表现出迷之自信,凭职务高低、权力大小,决定事情的对错。


这其中有很多是因内心自卑、不安全感,引起的假自信,甚至自大自负、刚愎自用,不尊重专业,倾听不到真实声音。


其次,是对他人不能真正全面客观了解,无法影响并管理他人的内心,只是领导意志的灌输与强压。我看过很多企业家和高层管理者的个性测评数据,用于做事的执行力与战略思维普遍是强项,但用于带人的影响力,普遍是弱项。



INSPIRE 

THE BEST

02

民企在组织和人才管理上,

最普遍的三个现象



很多民营企业家,处在这种既缺乏自我认知,又缺乏对他人了解的情况。而很多领导者,对组织和人才的管理,还处在团伙的阶段,存在三个突出的现象:


    1.依赖个人喜好招募人才


在对外招聘人才时,从老板开始的各级管理者,都是依据个人内心的喜好标准,来评价人才;对公司、部门和岗位,需要何种人才,并没有清晰的成长力觉醒标准。人力资源部门基本发挥不了专业作用,只是落实领导安排的各种人事处理手续。


老板招人时,可能就因候选人某一句话、某一个行为、某一个资源或某一个知名企业背书,就马上录用,并安排在了高层管理岗位上。


管理者加入公司后,也不知道老板到底要干什么事情,企业也不知道未来想让他干什么事情;有的还张冠李戴,乱点鸳鸯谱,本来招来做人力资源的,进来后,又安排去做供应链了。


这种混乱的人才招募工作,会导致进入公司的新人,很难在岗位上做出成绩。其结果就出现两个现象:要么是有能力的,受不了这种混乱,来了又走了;要么是没有能力的,但是如果可以讨好老板,就都留下来了。


    2.凭借个人印象管理人才


很多老板,对组织内"人"的管理,也都是基于印象和感觉的笼统评价,没有对个人能力和绩效的客观评估。


比如,有一位老板,对一位高管用了十几年,特别喜欢,认为执行力和能力很强,不断晋级。当派去独立管新业务时,亏损严重,后来通过专业测评和评估,显示其执行力和很多项能力都很弱。而之前老板认为的执行力,就是听话、速度快、强势骂人,但这些特点并不能把事情干成。


我看过很多企业的绩效考核,基本是没用的,指标一大推,但并没有聚焦到驱动生意的战略重点,考核内容缺乏量化的硬数据,与企业未来战略脱节,后台体系就更加过程事务化,与一线经营成果脱节,偏管理过程事务与控制,而缺乏服务经营创造价值结果。


到年底考核时,也不看绩效表现与目标的真实差距,靠老板的印象和感觉,排出 ABCD。在团伙阶段的老板,特别喜欢这种评估方式。年终奖,也是根据个人印象,在年末私下一对一发红包,认为这样才能达到让下属听话和忠诚于个人。


当组织规模大了以后,老板自身的这些管人与用人的观念和行为,就成为了组织成长的障碍。


     3.通过加薪晋级奖励人才


很多民企管理者晋升下属的目的,都是为了加薪或平衡。企业没有对人才进行过评估、发展,相当于所有人不用培训、练习、考驾照,就全部开车上路了,结果可想而知。


很多企业里干部一大堆,抬头官衔都很大,但大部分都是不胜任的,印证了“彼得原理”所描述的,雇员总是趋向于被晋升到其不称职的地位,最终组织里大量充斥着不完全胜任岗位的领导。


- 彼得原理 -

在一个等级制度中,每个员工趋向于上升到,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。彼得指出,每一个员工由于在原有职位上,工作成绩表现好(胜任),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;其后,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,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。


由此导出的推论是:“每一个职位,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员工所占据。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,多半是由尚未达到胜任阶层的员工完成的。”每一个员工最终都将达到彼得高地,在该处,他的提升商数(PQ)为零。


在这种情况下,每层管理者只能“降维使用”:总经理做副总甚至总监的事情,总监做经理甚至员工的事情,经理基本上就是一个业务骨干。


这样的组织,只有基于名片职务的人才梯队,而没有拉姆.查兰提出的基于胜任力基础上的真正“领导力梯队”。


这种管理错误的现象,还会导致组织管理的“帕金森定律”:二流上司,造就三流下属。一个“人浮于事,互相扯皮,效率低下”的领导体系,就这样形成了。


 - 帕金森定律 -

机构会像金字塔一样不断增多,人员会不断膨胀,每个人都很忙,但组织效率越来越低下。这条定律又被称为“金字塔上升”现象。


部门负责人,宁愿找两个比自己水平低的助手,也不肯找一个与自己势均力敌的下属。这样必然陷入机构越多越大,扯皮越多,而人员增加也越多的恶性循环之中。如此恶性循环,就会形成机构重叠,人浮于事,扯皮推诿,效率低下的管理体系。



INSPIRE 

THE BEST

03

问题的根源——

管理者对自我及他人缺少清晰认知



所有这些问题,其实都只是一个表象。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源,在于企业家和管理者对自我和他人的混沌。


为了帮助民企老板解决这些问题,近七年来,我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、思考,如何去真正认识人?如何打造高绩效的高管团队?如何打造领导梯队,形成可持续成长的组织?帮助民企一把手突破个人的领导力。


在此期间我了解应用过十几种测评管理工具,各有特点。


一次偶然机会,我接触学习了夏勇军老师的《领导力觉醒》课程和《CPI 全面个性测评工具认证》。然后就开始在辅导带教中应用,过程感觉简单实用,对组织内的老板、高管和管理者很有价值。


CPI测评 ,是一个从39个维度(如下图)全面评估人才冰山下的个性特质的测评,对于个人职业发展,企业选拔、评估和培养人才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。



▲CPI测评维度


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:


一是全面地对人才进行评估。除了 39 个维度的分析,还可以两两组合,有很多变化,可以从很细的颗粒度,去分析每个人的个性特质。


二是人岗匹配的基本思想。可以把测评结果和各种不同的岗位进行关联的分析,看到不同行业、组织、团队和岗位,对人才的差异化要求。


三是评估结果的量化。不仅可以用来做人才和团队的发展,也可以用于横向的比较,辅助对人才的选拔和盘点。


四是在测评基础之上,帮助企业家和管理者深入了解自我。


结合对岗位的分析,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差距,并引导他们思考领导的根本目的,发展的有效手段,促成个人行为由内而外的改变



▲王泉庚在1519组私董会上发言


当今世界,危机四伏、动荡不确定,商业格局充满变化。社会对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,组织对个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,在这样的环境下,那些能够不断审视自我与环境,持续学习和进步的人,人才才能迎接挑战,脱颖而出。


当然除了企业家和高管们的问题,组织里的每个人都也都面临同样的挑战。无论从事何种岗位,都需要不断地追求成长,而这个过程中,需要厘清这三大问题:

     第一,你是否清晰了解自己的特点、优势和不足?

     第二,是否能够审时度势,了解组织和岗位对自己的要求,有自己清晰的方向?

     第三,是否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行动,实现真正的能力素质提升?


这三方面的问题,影响了个人的成长力水平,决定了个人可以成长的速度和高度。



相关内容

微信公众号

视频号

微博

企业微信

联系我们

电话:021-55097968

邮编:200433

邮箱:clec@clec.com.cn

地址: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附3楼

©2011-2015领教工坊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2984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