瀚蓝环境坚持的长期主义,创造了怎样的社会价值?

时间:2020-03-19 浏览:857次


2020年9月1日起,修订后的固废法加剧了固废处理企业的行业整合和洗牌,同时对相关环保企业提出更高要求。

 

瀚蓝环境是国内领先的环保企业,从地方性市政公用企业发展到全国性的环境服务企业。

 

15年来践行“城市好管家、行业好典范、社区好邻居”的理念,把“环保”当作企业天然责任,并获得领教工坊2020 年“美好企业追求奖”。

 

 

▲瀚蓝被授予“美好企业追求奖”

 

企业转型如何变“废”为宝?环保企业如何兼顾社会效益?组织管理如何真正服务于员工发展?

 

一、原班人马完成艰难的蜕变

 

如今瀚蓝环境已经是行业内的“十大影响力企业”之一,但今天的成就还要从最初的蜕变开始:一个不被看好的旧厂,没有另起炉灶,就是靠原班人马的改变,杀出了一条路。

 

那场并购不仅实现了业务拓展,更是奠定了“美好企业”的基因。

 

瀚蓝最早做的是供水业务,在2006年开始了转型。自来水完全是一个自然垄断的行业,管理团队觉得作为一家上市公司,只做供水的业务是远远不够的。

 

转型需要一个突破点,瀚蓝找到了当地的一家要濒临倒闭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。

 

 

▲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

 

那是全国第三个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,由于工艺技术选型失败, 团队涣散,管理懈怠,是国家环保部黑名单上的项目。 

 

原来大量的管理人员都流失了,只留下40多个“残兵败将”,内部还有很多矛盾分化。 

 

从未涉足过环保行业的瀚蓝通过并购的方式买下了这家公司,开始了艰难的管理转型。

 

“我们去的时候锅炉上都贴着封条,大家的士气非常低落。因为能走的都走了,留下来的人被认为其实是走不了的人。”瀚蓝环境总裁金铎回忆当时的情景。 

 

起步时期困难重重,不仅内部管理不善,而且外部压力重重。一年停炉要停54 次,垃圾没有地方处理的时候,和客户的关系剑拔弩张。

 

而且工厂周边的社区都对这个“污染源”持敌对态度,宛如“过街老鼠”,整个项目差点变成广东省“两会”的一个提案,要把这个垃圾焚烧电厂搬迁,不能留在社区里。金铎说:

 

我们要在这里运营 30 年,也不是能搬走的,怎么办?我们能不能做一个全国最佳的绿色环保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, 开始所有人都不相信。

 

 

革新的开始就是从团伙成为团队,开始培育共同的愿景和价值观。管理层通过逐个访谈,发现其实工厂上下都渴望自己的工作得到尊重。

 

没有声誉,也没有高薪,不能空降新人才,必须带着原有人马完成艰难的蜕变。

 

将信将疑之间,管理的变革就这么出发了。

 

 

▲瀚蓝环境在“中国环境企业50强”榜单中排名第16位

 

当时所有垃圾电厂都面临一个难题:产生臭气。周围的社区都能够闻到,而对门不到10 米的距离就是一所学校,是敌对情绪的直接来源。

 

要扭转在社区的形象,就得从解决臭气问题开始。团队找出了400个和臭气有关的痛点,用两年时间,一点一点解决,才赢得了社会逐渐接纳。

 

多年之后,原来的400吨/日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变成了全国标杆的固废处理环保产业园。

 

金铎感慨道:“我真是非常感恩当时的团队,因为他们让我相信了人性,也相信了改变是可以发生的。”

 

二、企业要为每个员工提供价值感

 

相比于组织管理问题,价值认同问题显得更加隐蔽,却更加根本。

 

对传统的环保企业来说,邻避效应非常严重,员工在企业附近租房子都要受到歧视。

 

若想激活企业的创造力,就得让员工打心眼里认同自己的工作,这并非紧迫的任务,但却更为根本。

 

 

 

重建员工的认同感成了关键,通过漫长的摸索,瀚蓝在企业内部搞出自己的“方法论”, 我们来看两个例子:读书小组和义工队。 

 

管理层选择通过读书会这种方式来塑造学习型组织,不同于很多企业拿文化学习当幌子。

 

瀚蓝的读书会学习讲究虚实结合:读书会的主题反映的是领导者对当下企业发展现状的诊断和省察,也是对员工个人发展需求的回应。 

 

全体管理人员每年会共读一两本书,书的选择非常讲究,意在回应企业的当下痛点;而精心组织的讨论也和实际中的问题紧密结合。

 

环保行业是政策驱动型行业,非常依赖政策,但政策又是多变的,如何保持组织活力十分关键。

 

这时选择读《黑匣子思维》这本书的意图是提升组织的开放性。

 

“传统的组织管理思维鼓励完美、害怕犯错,这样的导向层层加码后会成为隐患滋生的温床。”

 

书中通过比较航空业和医疗行业对待风险的不同态度,来分析组织的开放性,最重要的启发是具有开放性的组织是能通过失败和教训来学习的。

 

这给瀚蓝管理团队很大的启发,通过机制设计鼓励各层级员工主动上报问题和隐患,变惩罚思维为鼓励思维,显著提升了组织的活力。

 

读《良性增长》这本书的背景则是,山头做大后最怕坐吃山空,必须学会从传统业务板块中寻找新的增长点,书中最重要的理念便是没有不可以增长的业务,把不断发展视作一种信仰,突破思维的天花板,为瀚蓝优化存量资产提供了思想动员。

 

 

▲上图为瀚蓝环境读书会活动照片

 

而亲子义工活动是把员工发动起来,去学校中宣讲环保,塑造员工积极的认同感。

 

“我们的同事给他儿子的学校做环保的教育的时候,儿子回去自豪得不得了,主动跟他的同学说我爸爸是干什么的,然后跟他爸说,爸爸,这么多年我从来没这样为你自豪过。”

 

金铎讲起点点滴滴的改变十分欣慰。

 

不把员工当作企业发展赚取利润的工具,而是将他们看作一起奋斗的战友和一起成长的朋友。

 

“我们那些同事们以前骑自行车来上班,没有办法把亲人从外地接到公司和大家一起团聚,因为他要在外面打工,他们的孩子还在家乡上学。几年以后,我们的同事开着车来,我们的厂区里停满了小汽车,他们的太太也接过来了,孩子也在这里读书了。”

 

金铎说,这时候才更能感受到工作的价值。

 

企业的每一个人,哪怕是最基层的员工,都有在心底里得到尊重、获得发展、实现价值、成就意义的渴望。

 

 

 

能够平衡好商业利益和个人发展的企业文化,会让团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

 

瀚蓝的经验总结起来就是,如果员工有更大的发展,对于企业会有更大的促进。

 

如果朝夕相处的同事都能通过工作成为更好的人,能够成为一个更合格的社会的公民,企业一定会为社会贡献更多的价值。

 

“我们其实特别幸运,有哪一个行业像我们一样,既能养家糊口,实现个人的价值,又能对社会有贡献,我们真的能做到。”

 

 在金铎看来,这相当于 “ 站着把钱挣了 ”。

 

三、管理是柔性的力量

 

作为一名女性管理者,金铎身上的温文尔雅和环保企业的亲和力之间形成微妙的呼应,柔性管理的力量在这家环保企业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。

 

她早些年到一个垃圾电厂看,发现很多不能容忍的细节,比如员工的穿着和洗手间的布置。

 

多数的垃圾电厂的员工都来自燃煤电厂,洗手间的卫生条件不好,工服上带着一把黑泥,这在大家看来已经习以为常。

 

 

▲上图为瀚蓝环境总裁金铎

在领教工坊“2020美好企业嘉年华”上发言

 

“可能站在女性的角度觉得这太不优雅了,我觉得劳动是有尊严的,工作环境是我们共同的,你每天要在这里至少8小时,为什么不可以把这个环境改善?从洗手间、食堂慢慢到整个工作的场景,努力产生美感。” 金铎说。

 

工作环境也是生活的一部分,企业理应为员工提供一个能够享受生命过程的环境。

 

在她的动员下,瀚蓝整顿了工厂的卫生环境、重新设计了色彩更鲜亮的工作服,起初大家很抗拒,觉得完全没必要,但渐渐良性效果显现出来,逐渐员工的心情变得开朗,公司上下的氛围截然不同了。

 

“在柔性的管理中,奉献精神和坚韧度特别重要。如果没做好会有歉疚感,通过一些点点滴滴的、小处着眼的改变,慢慢就汇成了比较长远的大的变化。”

 

“我是一个女性,我蛮羡慕男性的,因为在管理中,我有时候也很想拍桌子,甚至我也想骂人。但是,我好像做不到。慢慢我觉得可能换一种做法,因为我做不到嘛,我觉得可不可以服务于你们,而不是去命令你们,我去驱使你们,把你当成工具。如果内心深处真的希望服务于你,希望你成长和发展,我相信所有人都会有感知。” 金铎说 。

 

 

 

衡量一家企业是否有价值,市值、营收、规模当然都是重要的指标,但更重要的是这些指标背后的追求。

 

星巴克咖啡的创始人霍华德·舒尔茨在《将心注入》中有一句话:

 

“受人尊敬不仅是因为成功,还因为成功的方式。”

 

 

有了最初的坚持,后期的责任感顺理成章。

 

瀚蓝在2019年CITI 绿色供应链指数排行中成为环保行业第一。

 

在企业经营过程中,在个人的领导力发展过程中,需要管理者不断屏蔽掉一些杂音,回到最初的那个问题:我是谁,我们是谁,实际上一切都会变得更加简单。

 

最重要的就是管理者能否把自己真真正正地、完全地交出去。

 

疫情的危机之下,领导者要成为这个企业最大的确定性,来消除不确定性,为员工们提供安全感。

 

平和成为了最大确定性。

 

“作为一个领导者,我们首先找到我是谁,跟我们组织一起找到我们是谁,我们的组织是谁。我们的组织能为社会做些什么,这是对我来讲非常大的帮助,也让我变得越来越平静,越来越平和。” 金铎说。

 

四、长期主义者要抱团取暖

 

环保行业的浮躁和短视产生了很多“装饰”起来的机会,很可能是陷阱。

 

金铎也坦言,坚持做追求社会价值的理想主义者显得分外孤独,这时领教工坊这样的企业家组织就彰显了价值:陪伴与成长。

 

 

▲上图为瀚蓝环境总裁金铎(中)

在领教工坊参与私董会与组员的合影

 

和很多企业家一样,金铎更注重实践经验,最初对商学院的管理课程不太信任。而参与领教工坊私董会的五年中,她自己的收获超过了自己的预期。

 

“这是一个有温度的组织,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商业教育,而是企业经营理念的变革和企业家自身的成长。”

 

同时,私董会的模式也可以提升管理者自我 学习的动力。

 

“有时是遇到难题了,或者产生了倦怠感,这时候工坊和这么多企业家兄台们会成为推动你向前走的动力。”金铎说。

 

正是领教工坊给了企业家群体中那些长期主义者、那些强调人文关怀的企业家抱团取暖的机会。

 

“而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当下,企业并不一定要牺牲经济目标才能实现社会效益,如果管理者能从战略高度规划承担社会责任的动作,则可能最大限度实现这两个目标的统一,获得更健康可持续的收益。”

 

企业越来越关注商业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,越来越在乎利益相关者的权益。

 

这样的趋势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生。


微信公众号

视频号

微博

企业微信

联系我们

电话:021-55097968

邮编:200433

邮箱:clec@clec.com.cn

地址: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附3楼

©2011-2015领教工坊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29843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