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志强:如何带领兼并购企业,跨越整合期?

时间:2021-10-06 发布:领教工坊 浏览:429次


过去十年,随着中国企业实力的增强,兼并购已成为企业参与国际大分工合作的一种重要方式,对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有着非常深远的重要作用。

在过去的20年中,中国对外的产业兼并重组步伐逐年加快,然而成功案例却少之又少。往往是:钱花了,企业也并购了,但是高端人才“跑”了,先进技术也没能真正带进来,只留下一座“空城”。有甚者还在你的手里暴了“雷”,财务指标对整个母公司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。

在我看来,兼并构最难的是并购后的整合。即使你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兼并重组的伙伴,企业兼并整合也需要1~3年的周期。但人们对于自己的想法和整合能力都比较乐观,从主观判断上认为业务可以很好地整合,而错过了最关键的时期。

在我过往35年的职业实践中,曾亲身操盘过5轮不同的跨国企业兼并购,包括⻄⻔⼦汽⻋与VDO公司,西门子通讯与诺基亚的合并;诺西与华为合资建⽴鼎桥,收购摩托罗拉;以及在⼭特维克时期与⼭东临⼯集团建⽴合资公司等。希望我的一些经历,在你们未来兼并购过程中或许可作参考。

一、市场换技术,唯有共赢,方得始终

对于中国制造型企业的出海兼并购来说,向欧美企业学习技术,比财务并表的短期效果更为重要。

但是“教会了徒弟,就饿死了师傅”,欧美企业也不傻,虽然愿意接受中方入股,却更多地把中方视为资金提供方,而在技术上采取“严防死守”策略。例如美的收购库卡,就要求签订了严格的技术隔离协议;或者,即使没有明确提出“防止关键技术外流”,往往也心照不宣地只提供上一代的老技术。

要想真正实现技术本土化,关键要做到两个点:一是,保护对方现有市场不受影响;二是,以利益共赢,推动技术落地。

欧美企业长期以来占据着世界高端制造,高端品牌的心理定位,相比较而言,中国企业则更多面向中低端客户,以价廉物美,高性价比著称。双方在技术与生产方面的协同,很容易让客户心理产生微妙的隔阂:原本的高端品牌是不是还能保持品质?是不是还值得如此高价?

为了保护原有的品牌价值不被稀释,最好是启用一个新品牌。

十多年前,吉利收购沃尔沃,就非常注意保护沃尔沃的高端品牌,喊出“放虎归山”,保持瑞典人对沃尔沃的管理,同时联合推出了“领克汽车”新品牌。山特维克与山东临工合作时,我们也是建立了一个独立的中端新品牌,聚焦于中端市场提供矿岩设备和地下采矿设备。细心的读者会发现,这个方案其实也同时包含了“利益共赢”。

▲2010年3月28日,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

通过兼并购好不容易接触到了先进的技术,有的企业会操之过急,采用“逆向解码”之术,派出国内优秀的工程师去学习,以期把整个工厂“复刻”到中国来;又或是出重金,安排欧美研发人员来中国,以求“榨干”其技术秘籍。

学一时技术容易,但把技术变成自己的能力很难。设备和技术可以被复制,但是体系、流程和标准,以及尊重及遵守这些标准的理念和习惯,这些隐性知识,只要师傅稍稍留一后手,徒弟就很难掌握其精髓。还是要站在双方共赢的角度,来推动师傅的倾囊相授。

回到山特维克与山东临工的合资案例,临工集团不仅凭借中国供应链和精益生产的经验,降低了成本,还发挥其自身在中端市场的客户优势,与山特维克共享了中端市场的增长。山特维克也因长期的利益相关,自然不能束手旁观,积极地参与到新品牌的建设中。

全力以赴,强强联手,创造了“当年引进、当年落地、当年投产见效”的奇迹。山东临工借助山特维克的技术,采矿高手搭载世界一流钻头,不仅向中国的中端市场客户提供矿山作业设备,还把技术应用于其他产品,发展了矿岩设备全系列产品;不仅做了中国市场,还借助新品牌,拓展了全球中端市场份额。

二、好的CEO是顺利整合的杠杆点

并购交易之后,企业将进入一段“混乱”时期:首先,不同文化的团队合并重组必然会伴随着变化和冲突,出现焦虑和不安的状态;其次,新公司的战略方向、业务焦点、组织分工等方方面面工作都有待推进。

在这样的非常时期,企业需要强有力的CEO来把握全局:一手推进整合活动,一手平息团队焦虑,为公司指明未来方向。CEO速度越快,整合就启动得越快,下属团队也就越快地组织起来。团队组织起来后,公司业务也就开始转起来了,这也就越快地阻止了人才流失、客户流失。

问题来了,如何选择这位非常时期的CEO呢?

最好还要有自己培养的CEO,而不要将全部希望寄托于你购买的公司。像是GE、西门子这样一直在做并购事情的公司,会专门培养一批为合资并购服务的高潜质人才,他们常年在全球履职,可能去过美国、德国、中国,甚至巴西、南非,熟悉各地风俗人情。


每当开启一个兼并购的谈判,公司内部就同步锁定了潜在CEO候选人,会让他参加合资企业并购谈判,以及双方企业未来五年计划的制定等。这种做法可以抢时间,提前2年左右让潜在CEO熟悉对方企业,易于在落地中承接兼并购的目标。另一方面,谈判过程是对候选人进一步的考察与评估,一旦发现不合适,也可以及早更换人选。

当然,外资企业在这方面已经有数十年的人才和经验积累。大部分中国企业还在国际化的探索期,希望通过并购来实现国际化,自身很难有国际化经验的人才储备。

如果实在来不及培养出自己人,可以在当地寻找CEO候选人,必须是一个国际化人才,对两国的文化、语言都有基础的了解;当然,有兼并购经验更好。或者,再退一步,可以提拔被并购企业的人做一把手,并把自己的人派去当二把手,能够学习融合,然后再把他慢慢培养起来,让他成为未来兼并购的人才。

三、文化整合,互信为先

除了选好CEO,兼并购还需应对文化整合的难题。

2007年,西门子与诺基亚的兼并组合,我恰好代表西门子方担任新公司的CEO。

当时西门子和诺基亚在全球市场份额排第三和第四,规模都很大,特别容易出现各自为战的情况。所以一开始,我们就比较谨慎地请了一个评估公司,来看看两个公司的文化有什么区别?

评估后,我们两边全球的核心高管团队都来到总部,只见墙上挂着两幅画,一边是西门子,它类似一个大的航空母舰,每个人在里面只负责一个方面问题,都听从舰长的指挥,但大船难掉头。而诺基亚的团队,就像一群一群的小鱼,小鱼群都是分散且不固定的,是非常客户和项目导向的灵活多变风格。

在这之前,我经历过西门子汽车电子与VDO的整合,让我更懂得一开始,势均力敌的团队之间,新文化的建立,信任是最为重要的基础,一旦破坏难以重建。而信任,建立在双方的平等和尊重之上!

▲张志强在领教工坊私董会小组与兄台们交流分享

当时,中国西门子和诺基亚各有高管团队12人,要组成新的高管团队。在新的高管席位分配上都觉得自己的人更强,谈判相持不下。我后来就跟诺基亚方派出的董事长说,我们内部都互相不了解,为了公平,为了创造一个共同的文化,就先一半一半安排高管。

例如,你选诺基亚的人做中国移动一把手,我选择西门子的人做中国联通一把手;你选择中国电信,我选择中国铁通;你选战略,我就选财务;你选人事,我就选营销等等,分别安置各自手下的12个高管。没有被选为一把手的人,就成为该岗位的副手。

这就导致有一部分能力强的人被变成了副手,开始抱怨不公平。我也只能安抚他们说:“这是为了我们新的公司文化。”但我内心很能理解他是暂时被“牺牲”了。

这个一半一半,而非能者上的方式,看起来似乎有些违背常理。为什么能这么做呢?

就是希望给全公司树立真正公平合理的印象,让员工理解,我们要不带偏见,没有阵营,一起组建新的公司。

之后一年多时间里,在团队互信的基础上,才真正建立了绩效评估标准,并针对各个层面的内容制定了新的决策制度,把最能干的人放在了关键的位置上。三年过后,这个公司的新文化就非常清晰地呈现出来,既不属于西门子,也不属于诺基亚,是属于这个新的公司。

对于一号位来说,因与果不是简单的直线逻辑,两点之间不一定总是直线最短。做企业,尤其是制造业,要不断地研究效率,如何提升效率,却又不能时时刻刻眼中只有效率。短期内适度放松效率,是为了长远更好地融合。中国有句老话叫“事急则缓,事缓则圆”,耐心、定力,对冗余的接纳是我们身为一号位必经的修炼。

四、结语

下一个十年,中国企业将从全球价值创造链的参与者走向引领者,这也意味着,中国企业将要链接起更多资源,承担起更大责任。

“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,以其不自生,故能长生”。中国企业在国际的兼并购浪潮中,不仅要保持中国企业的敢想敢干的传统优势,还要学会尊重对手,用海纳百川的胸怀站在全球产业链、生态链的角度去看、去想、去构筑更大的舞台,与世界一流企业合作共赢,为全球的生态链创造价值。




相关内容

微信公众号

视频号

微博

企业微信

联系我们

电话:021-55097968

邮编:200433

邮箱:clec@clec.com.cn

地址: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路2419号龙柏饭店附3楼

©2011-2015领教工坊版权所有 沪ICP备11029843号-1